伊莉討論區

標題: 開車傷人?不開傷己!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jiunn36    時間: 2015-1-30 12:25 AM     標題: 開車傷人?不開傷己!

[attach]106821588[/attach]  在日本針對七十歲以上的年長者,政府除了縮短更換駕照的期限並要求通過相關測驗,更進一步鼓勵年長者主動繳回駕照以換取種種優惠。針對高齡駕駛的安全問題,當輿論以一面倒地認為高齡駕駛風險過高,危害公共安全甚鉅,宜從嚴管制,彷彿只要降低年長者長開車的比例,天下就此太平。反正,一般人大多如此相信,老人家開不開車,沒差啦!但不說你可能不知道,開不開車對於年長者自身的身心健康其實大有影響。
  Choi et al. (2012)系統性地回顧了過往關於高齡者「戒絕駕駛」的實證研究,並建議此一研究課題應置於「壓力-應對」(stress-coping)的理論分析架構下思考,才能獲致更為全面的觀察。首先,我們需要瞭解有哪些壓力源(stressors)足以致使年長者「戒絕駕駛」?其次,「戒絕駕駛」又會帶來哪些不利的健康後果?最後,「壓力源 ──>戒絕駕駛──>健康後果」的因果關係,是否又會受到個人的應對策略(coping strategies)、心理資源、社經背景或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產生變化?
  具體而言,健康不佳固然會促成高齡者做出放棄開車的決定,但研究也顯示,一旦停止開車,高齡者往往也會隨之減少戶外活動與社交活動,而令身心健康加速惡化。追根究柢,高齡者決定是否繼續開車的「初級壓力源」(primary stressor)不外乎有三者,亦即認知、視力與功能障礙。這些障礙一旦出現,可能接著誘發出內在(如:自己對於開車感到焦慮)或外在(如:家人或醫生要求不得再開車)的「次級壓力源」(secondary stressor),而導致高齡者自願(內在壓力>外在壓力)或被迫(外在壓力>內在壓力)決定停止開車。不同壓力源的排列組合與「戒絕駕駛」的理由之差異(自願 vs. 被迫)對於身心健康的影響之廣度與深度,就是一個值得繼續深入研究的課題。
  再者,「戒絕駕駛」的城鄉差異也值得關注。顯而易見的是,城市裡由於大眾運輸普及、人口稠密,身處其中的高齡者因此更有可能較早放棄開車,也更傾向自願做出這項決定,對於「戒絕駕駛」這件重大生命事件也因為可獲得較多資源而有較佳的調適。但對於鄉村中的高齡者而言,可就不是這麼一回事。以駕照換取悠遊卡的政策為例,儘管立意良善也值得稱許,但由「壓力-應對」(stress-coping)的理論分析架構觀之,這個政策也因為只有「天龍國限定」而顯得美中不足。
  為了探究從開車到不開車的這個轉換(transition)如何引發負面情緒,Windsor et al. (2007)發現,「戒絕駕駛」會導致個人的自覺掌控感(sense of perceived control)降低,從而提升個人的憂鬱症狀。因此,從社會認知理論的角度看來,一些能夠增加個人自我掌控感或自我效能感的介入活動,應該可以緩衝「戒絕駕駛」對於身心健康的不良影響,例如教導高齡者如何利用網路購物、參與網路社群活動。或者,透過由社工員提供的「活動力諮商」(mobility counseling ),以瞭解高齡者的交通需求並協助其尋找替代方案,也會有所幫助。





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(http://www.tw.eyny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